天寧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,當(dāng)時叫“光林寺”,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。到唐代該寺名叫“天王寺”,天王寺在明初,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,天王寺在明正統(tǒng)年間又重修時改名“天寧寺”。明正德、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。
天寧寺塔是中國現(xiàn)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,也是北京創(chuàng)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。天寧寺創(chuàng)建于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(公元471—476年),初名光林寺。隋代仁壽年間(公元602年)光林寺改名弘業(yè)寺。相傳隋文帝未稱帝時,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,他登上帝位后,在仁壽年間將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。法門寺、天寧寺均為其一。仁壽二年(公元602年)佛舍利入塔。
初建時的塔為木塔,有臺階可上,后塔毀。唐開元年間(公元712年),弘業(yè)寺改稱天王寺。到了遼代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(公元1119—1120年),于寺內(nèi)建八角十三層舍利磚塔,建塔歷時十個月,其造型取《華嚴(yán)經(jīng)》經(jīng)義。
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,此人于保大年間(公元1122年)稱帝,帝號:天賜皇帝。但僅三個月而死,此塔也就成了這個短命王朝的唯一紀(jì)念。此塔的建筑師是寇世英、寇世興。金代(公元1115—1234年),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,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里,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,所以在金世宗、金章宗時此寺修建得更為輝煌,并改名為大萬安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