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臺,就是古時的烽火臺。明洪武初年,為了防備犯境,膠東半島北部設置“奇山防御千戶所”,依山勢建筑城堡。城堡上也設有烽火臺。有了這狼煙墩臺,再也不敢前來擄掠了。
另有一說煙臺源于煙臺山。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為防侵擾,當?shù)剀娒裼谂R海北山上設狼煙墩臺,也稱“烽火臺”。發(fā)現(xiàn)敵情后,晝則升煙,夜則舉火,為報警信號,故簡稱“煙臺”。煙臺山由此得名,煙臺市也因此而得名。
煙臺開埠1858年,中英不平等《天津條約》,把登州辟為通商口岸。1861年,清政府派人督辦開辟“登州”等通商口岸事宜,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“灘薄水淺”,看中煙臺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,清政府便下令煙臺為通商口岸。同年,8月22日,煙臺正式開埠,1862年在煙臺設立“東海關”,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。英國、美國、日本、德國等17個國家先后在煙臺設立領事館,洋學堂、洋行、洋醫(yī)院相繼在煙臺建立,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臺上岸。中國的花生、大豆、絲綢、礦產(chǎn)等土特產(chǎn)也由煙臺出口海外。上世紀初年,煙臺先后敷設至上海、大沽、大連的水下電纜,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