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琵琶是我們熟知的一種樂器,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。琵琶的代表曲目有《十面埋伏》、《春江花月夜》、《霸王卸甲》等等。有些朋友來咨詢琵琶是左手彈還是右手彈?琵琶是用左手彈還是用右手彈?關于對于這個問題,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,下面趕快來了解下吧。
琵琶是左手彈還是右手彈
琵琶
琵琶是右手彈。一般情況下,彈琵琶的時候是左手按住右手彈,但是若是慣用左手,也可以反過來彈。琵琶可以分為左手指法和右手指法,左手指法的音量較弱,右手指法中彈和挑是最基礎的手法,彈是用右手的食指觸碰琴弦,挑是用右手的拇指觸碰琴弦。
在彈奏的時候需要將琵琶放在腿上,然后戴上假指甲,按琴弦的時候是將左手各個應按的手指對應在琵琶的各個品位上面,右手彈弦,使其發(fā)出所按音位的聲音。
斷音指的是左手指作按音和右手彈弦發(fā)音,然后立即放松,琴弦本身和按著的品位離開,但是虛按在弦上面,防止空弦音的產(chǎn)生。
虛按是左手指按在應按品位處的弦上,但是弦身和品不接觸,右手彈弦,虛按發(fā)出的聲音不是純粹的樂音,記譜的時候會有音高但是會用斜線抹去,表示的就是不純正的樂音。
泛音是有獨特的音色,和按音、散音的音色都不一樣,樂曲中使用泛音可以豐富樂曲的色彩。
自然泛音是將左手指浮點在泛音音位處的弦身上,然后右手指甲彈弦,兩手指要在同弦上同時觸弦與離弦,左手指著弦之后需要立馬起來。
人工泛音在傳統(tǒng)樂曲中比較常見,彈奏的時候是將左手食指或拇指在上面按音,小指或無名指放在有人工泛音音位的弦身處,右手同時彈弦發(fā)音。
琵琶圖片
琵琶介紹
琵琶,彈撥樂器首座, 撥弦類弦鳴樂器。木制或竹等制成,音箱呈半梨形,上裝四弦,原先是用絲線,現(xiàn)多用鋼絲、鋼繩、尼龍制成。頸與面板上設有以確定音位的“相”和“品”。
演奏時豎抱,左手按弦,右手五指彈奏,是可獨奏、伴奏、重奏、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。
琵琶,是東亞傳統(tǒng)彈撥樂器,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最早被稱為“琵琶”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(xiàn)?!芭谩倍种械摹矮k”意為“二玉相碰,發(fā)出悅耳碰擊聲”,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(fā)聲的樂器。
其名“琵”、“琶”是根據(jù)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。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,琵是右手向前彈,琶是右手向后挑。在唐朝以前,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(又稱琉特屬)彈撥樂器的總稱。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(qū),發(fā)展成現(xiàn)時的日本琵琶、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。
中國近代漢族民族音樂史上有“海派”(浦東派)琵琶、“浙派”(平湖派)琵琶、“汪派”(汪派)等多流派。
彈琵琶
琵琶基本構造
琵琶是由“頭”與“身”構成,頭部包括弦槽、弦軸、山口等。身部包括相位、品位、音箱、覆手等部分。
琵琶的頭部, 由“弦槽”、四只“軫子(弦軸)”、“山口”等組成。
琵琶的身部,上端又稱“頸”部,即“相位”之處,頸的上端疊出部稱“枕”中與中下部是“品位”, 相與品古代都稱作“柱”,是一種音位裝置。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狹下闊,底呈半圓,中空,即音箱;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“面板”上,四條弦系在下端“覆手”的四個小孔內,在覆手中央處的面板上,開有一個小孔, 稱作“納音”或“出音孔”。身部背面,稱作“琵琶背”,背的上端與頭相接,背的中下部與面板相粘接, 腹內另有二條橫檔和幾個音柱,安置在一定的部位處; 背料用紫檀、黑料、老紅木、花梨木、香紅木等制成的是上品,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,因為紫檀、紅木等木料善于在彈奏中發(fā)出自然泛音來。
琵琶由六個相、二十四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。其一弦為鋼絲,二三、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。琵琶發(fā)聲十分特殊,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,不但音量大,而且音質清脆明亮。同時,琵琶發(fā)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,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,具有較強的穿透力,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,用它演奏重強音時的琴聲能傳到二、三里地以外。
相關推薦